
-
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5名记者深入贫困村蹲点 大河网三路记者已抵达
6月14日上午,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“脱贫攻坚记者蹲点”采访活动出发仪式,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,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25名(组)记者将深入全省25个贫困村,分别进行为期15天的蹲点采访。
-
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河南调研: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
6月2日至6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率调研组来豫,先后深入到固始县、信阳市等地,就农村金融立法、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。
-
网友热议“砥砺奋进的五年”——豫来豫好 决胜全面小康
网友认为,河南在决胜全面小康、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征程中,锐意改革创新,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这两把利剑,走在幸福的道路上;河南人民用辛勤劳动的双手,凭绝不言弃的劲头和善于钻研的“钉子精神”,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。
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(25):“老德”的保密账
河南村作为浅山丘陵地区,四季分明、光照充足、雨量充沛,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,历史上就有种植果树的传统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(24):河南村种粮大户蔡文水 致富不忘乡亲
河南村村民蔡文水曾经也在村里穷的叮当响。2002年,被迫无奈,他带着妻子到浙江绍兴打工,妻子在纺织厂上班,每个月500元的工资,而他为了挣“高工资”,选择了到火车站出苦力——卸铁粉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(23):河南村的特殊协议
在河南村的档案室里,有一批特别的合同共42份,每一份的甲方都是泌阳县文水合作社,而该合作社的理事长正是返乡创业致富的典型——蔡文水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(22):参观村里的“零排放”养猪场
“这两天咱们村里招商引资过来的养猪场,快建好了,我带你去看看吧。”一大早,河南村第一书记肖向辉对我说,这个养猪场最大的亮点就是“零排放”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(21) :91岁女党员感谢党和国家!
采访时偶遇到一位91岁的女党员,我一直惦念着要挖掘一些故事与大家分享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⑳ :老韩家的“摇钱树”
他今年75岁了,家里有两个孙女,一个6岁,一个7岁,每天除了放羊,还要接送她俩上下学。他的老婆患有肾病,常年吃药,也干不成活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⑲ :史岗村的小学生也能上清华的课
在史岗村蹲点好几天了,一直想去村小学看看。脱贫不仅仅是不愁吃、不愁穿,保障贫困户的孩子有学上、上好学,也是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⑱ :村党总支书记带我来“巡山”
“咱们河南村集体经济出了名,县里开会,又让我和肖书记做典型发言咧。”在河南村委会门口,村党总支书记余永立对我说“走,上车,我带你去瞧瞧咱们的花果山。”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⑰ :扶贫队来了 村里“靓”了
“回来了(当地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),进屋来坐坐吧,在我这吃饭吧!”走在河南村的大街小巷,村民都会热心地招呼我到家里坐坐,喝杯茶,彼此之间也就拉近了距离,打开了话匣子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⑯:看到德商高速就想直奔老家
郭自红今年48岁,女儿今年已经大学毕业,正在找工作,儿子正在上高中。2015年9月被派到陈庄镇韩徐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,与家人一直聚少离多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⑮:村里老人和贫困户每年都能免费体检
对扶贫工作来说,针对扶贫对象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,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、不愁穿,保障其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和住房”,简称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。基本医疗保障能否得到兑现,也是脱贫攻坚战中重要的一个战场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⑭:一个湖北媳妇眼中的史岗村变化
今年43岁的向会林是嫁到镇平县史岗村的湖北媳妇,老家在湖北宜昌。十几年前和在湖北打工的郭龙江相识,然后就嫁到了史岗村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⑬:村里来了“考察团”
临近中午,我接到河南村委党总支书记余永立的电话,他告诉我,一会有一个考察团要到村里考察咱们的万亩梨园,让我到大余庄村的文化广场先等着,他去高速口迎接客人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⑫:郭书记的车昨晚神秘大挪移
“来啦!这儿有个凳子。”今天早上刚从车上下来,坐在村委会旁边阴凉处的几位老乡热情地向我打招呼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 ⑪:村集体有了产业不想脱贫都难
2016年,林果种植进入初果期,亩产果子3000斤,损耗1500斤,单价1元,除去成本0.5元,每亩实际收益750元,1500亩共计113万元,按照约定分成村集体收入11.3万元,实现了集体收入零突破,为村集体形成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⑩:“村上的干部不会让咱吃亏的”
站在史岗村东北方的山上向远方眺望,天蓝、云淡,脚下是山间小路,两旁是绿油油的核桃树和花生地。刚直播完郭永昌和他的核桃,正在收拾装备时听到一声犬吠,高处的田地旁就现出一个背着东西的老人身影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⑨:俺一家都努力,明年一定脱贫
在韩徐庄蹲点这几天,每天早上都会在马路上见到那位身穿工装的清洁工。 第一次主动跟她打过招呼后,我俩都成了“见面熟”。不弄清楚她是谁,还真有点不好意思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⑧:小余庄赵老汉的幸福账单
在小余庄村,70多岁的贫困户赵广山,站在已经打好地基的新房旁边高兴地合不拢嘴说:“党的扶贫政策好,不但让我吃了低保,还每个月给我发80块钱的养老金,老了,还能住上新房子。”
-
【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⑦】做事儿得用心,这样心里踏实
来范县陈庄镇韩徐庄已经第三天了。第一眼看到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,就有一种亲切感,一直微笑着的脸隐藏着一丝丝疲倦,心想能静下来跟他谈一谈。
-
大河网“河你看扶贫”记者蹲点直播栏目首期聚焦李有六的“小目标”
6月16日上午,大河网“河你看扶贫”大型视频直播栏目首期直播走进镇平县高丘镇史岗村李有六家中,看看他的“小目标”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⑥:载着老汉探老村
中午在村长家吃饭的时候,遇上一位老人,他叫李新来,今年77岁。闲聊下来,惊奇地发现李新来还在老村住着。来到史岗村已经两天,一直看到的都是新村整齐的面貌,心里盘算着去老村看看,这下终于有了机会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⑤:史岗村扶贫工作带给我的感动
来到史岗村,你能感受到这里特有的一种精气神,这种气质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渴盼,这里的人和事一次又一次的带给我感动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④:现在的日子以前俺想都不敢想
“共产党就是好!俺村的变化现在我知道的清楚。”6月15日,坐在门前躺椅上休息的83岁张大爷跟记者聊到村子的变化时,显得有些激动。“现在的日子以前俺想都不敢想!”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③:昔日荒坡地成了“花果山”
河南村位于马谷田镇东北部,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,总人口412户1750人,属于丘陵薄地,原来主要以小麦、玉米、花生等农业作物为主导产业,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,2015年人均纯收入2650元,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91人,属于省定贫困村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②:蹲点村远超我想象
沿着新修的乡镇公路,穿过数公里荷叶田田的池塘,我们在一座门前升有国旗的瓦房前停了下来。这是韩徐庄村支部办公室所在地,也是“第一书记”的办公地。正在忙着整理材料的郭自红转身跟我们打了个招呼,让我们坐下,自己继续忙手里的活。
-
大河网扶贫蹲点日记①:用如火的热情报道好扶贫工作
去年9月份,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动工了。政府投资1380万元,为贫困户新建房屋73套。目前整个搬迁点安置房已全部建成,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扫尾,搬迁户房屋已分配到位。


-
河南师范大学“渔业惠农”助力地方脱贫攻坚
7月3日起,河南师范大学“渔业惠农”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逐个走访渔户、发放问卷调查、与渔民座谈、开展知识讲座等形式,充分了解当地渔业养殖的品种结构、养殖困境。
-
从未种过核桃的史岗村现在有了千亩薄皮核桃基地
史岗村以往并没有种过核桃树,大部分种的都是红薯或者花生。2016年,村委从县里找到“能人”引进了这个项目,流转了千余亩土地,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依托70万元的项目,每户年均收入都不低于1000元。
-
【砥砺奋进的五年】颍河源头夜访贫困户
西窑村地处登封偏远山区,石厚土薄。全村共有333户、1595口人,大部分群众靠传统种植、养殖维持生计。
-
淅川梅池村农民脱贫故事:一袋袋香菇棒让土屋变新房
人生四十不惑,刚过40岁生日的李建锋面对贫困不再压抑和疑惑,眼下虽然是农闲时间,他依然忙碌着——修建属于自己的新房和察看大棚下的香菇。
-
李斌庄村:老调新弹 唱响脱贫致富经
舞阳县是漯河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是该县的扶贫开发重点村。
-
河南“归雁经济”撬动脱贫攻坚
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正由“孔雀东南飞”,转为“春暖雁归来”,这个重 要群体流向的巨大逆转,深刻折射和印证了一个人力资源大省在发展阶层上的悄然嬗变。
-
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】蓝天集团: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
春末夏初,进入春茶最后采摘期。5月2日下午,位于光山县的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,鲜叶收购车间门前聚拢了十多位前来出售鲜叶的村民,不时还有挎篮子、拎袋子的村民陆续赶到。

-
大河网联合郑州市扶贫办帮村民卖菜
6月14日上午,大河网和郑州市扶贫办联合爱心企业购买“爱心菜”开幕。
-
镇平县史岗村易地扶贫让村民直喊“美得很”
虽然享受着扶贫好政策,可哪家会愿意把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,所以就只有加油干。
